|
◎译 名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溥仪(港)
◎片 名 The Last Emperor
◎年 代 1987
◎国 家 意大利/中国大陆/英国/法国
◎类 别 剧情/传记/历史
◎语 言 英语/汉语普通话/日语/俄语
◎上映日期 1987-10-23(意大利)/1987-10-04(东京国际电影节)
◎IMDb评分 7.8/10 from 72,169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3389/
◎豆瓣评分 8.8/10 from 133,930 users
◎豆瓣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172/
◎片 长 163分钟/219分钟 (电视版)
◎导 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主 演 尊龙 John Lone
陈冲 Joan Chen
彼得·奥图尔 Peter O'Toole
英若诚 Ruocheng Ying
黄自强 Victor Wong
丹尼斯·邓恩 Dennis Dun
坂本龙一 Ryuichi Sakamoto
马吉·汉 Maggie Han
里克·扬 Ric Young
邬君梅 Vivian Wu
田川洋行 Cary-Hiroyuki Tagawa
苟杰德 Jade go
理查德·吴 Richard Vuu
皱缇格 Tsou Tijger
陈凯歌 Kaige Chen
◎简 介
这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贝尔特鲁奇以西方人的视角关注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传奇人生。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监狱里遇见了他的胞弟溥杰,于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养心殿院中,溥仪和溥杰玩得正起劲。他已长到6岁,但还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经懂得手上握有无上的权力,并开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监们。这时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废黜,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上”了。
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里,溥仪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发生改变:学会了骑自行车,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服,学会了跳舞、打网球,并且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尽管他在1922年仍按旧制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他的心已飞向英国、飞向牛津大学。
镜头又闪回监狱。溥仪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历史:
1924年夏天,一队冯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围了故宫,迫令溥仪迁出紫禁城。溥仪在庄士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女特务川岛芳子被派驻在婉容身边,庄士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陈宝琛等人的劝戒,以“中国背弃了我”为理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婉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她和司机的奸情败露,私生的孩子被烧死后,她精神失常,被日本人送走了。溥仪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冈的监护下,尝够了当儿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满洲国”解体,溥仪出逃未遂,在长春机场上被苏军俘获,才结束了他的丑恶的“前半生”。
在溥仪交代他的罪恶历史时,镜头不时回到监狱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
溥仪获释后在北京植物园任职。8年后的某一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生活中的一切秩序,甚至连红绿灯的含义也都被颠倒了过来,溥仪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忽然遇到了一队被红卫兵押着游街的“牛鬼蛇神”。溥仪无比惊讶地发现,在那头戴高帽、脖上挂著名牌的一群人中,居然有当年战犯管理所的所长。溥仪急忙上前告诉红卫兵说,“同志,你们一定弄错了,我认识这个人,他是好人。”红卫兵回答说:“帝国主义者!反革命分子!叛国者!”被搅糊涂了的溥仪独行来到故宫博物院。这里已没有游人。他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那的故宫门卫的儿子说,“我是中国的皇帝”。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
今天,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参观这个过去皇帝的宫殿,在雄伟的太和殿前几乎每个导游都会向他们的游客介绍:“这是太和殿,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的时候在这里登基,1967年,他在北京逝世……”
◎幕后制作
电影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创造出一部偏西方视角、但制作认真的传记电影。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中国背景、中国故事、中国人物,混杂了西方人的观念与技法。影片以一个特殊人物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影片的摄影和服装等尤为气派,溥仪的人物塑造回避了脸谱化的窠臼。
《末代皇帝》所诠释的溥仪,不单纯是一个皇帝的历史,而是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向来严肃谨慎的中国人认为“讲故事和历史完全是两回事,细节的处理应当尊重历史的真实。”贝托鲁奇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实”和“传说”都无关,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本片的编导从人性角度出发,表现了溥仪如何从一个普通入变为“神”,又从“神”变为人的故事。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溥仪的生活环境得到表现。影片的艺术技巧娴熟,人物的内心的矛盾和孤独、对人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斗争,都得到深入的展示。本片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结构上,影片采用的是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手法,保持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与人物心理相合的色调和布景,优美的画面构图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影片的成功,是各国创作人员密切合作的结果。本片获得1987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服装奖、最佳作曲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美工奖。
导演
当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以纯粹的西方人的眼光关注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他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呢? 贝托鲁奇在接受法国《首映》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1972年当贝托鲁奇筹拍他那部惊世骇俗之作《巴黎最后的探戈》时,他的同胞也是师辈的安东尼奥尼正在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自称是“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的安东尼奥尼遭遇了中国境内声势浩大的批判。当时贝托鲁奇声援安东尼奥尼,认为“这部描绘中国城乡诗篇的记录片《中国》是真正关于中国人的电影。”那场风波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的碰撞,而是当时极左思潮和西方现代思想之间发生的冲突。十多年后,当贝托鲁奇带着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的摄制组来到真实的中国,他在“历史”与“故事”之间,首先选择了“故事”。
演员
溥仪——尊龙
尊龙10岁进入香港京剧名伶粉菊花的春秋戏剧学院(著名的香港影星萧芳芳和陈宝珠就是师出粉菊花),1969年到美国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涉足美国舞台剧之后,出演电影《龙年》让尊龙建立了国际影响度。据尊龙的助理说,当年贝托鲁奇在面试男主角时,尊龙是第一个,而且贝氏也的确是一眼就相中了气质独特的他,但是贝氏不相信这个男一号会来得这么容易,所以又在美国以及亚洲地区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尊龙身上。
婉蓉——陈冲
陈冲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以《小花》迷倒无数观众,初出茅庐的她轻而易举地捧走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第一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在《小花》之后,陈冲又相继主演了凡响平平的《海外赤子》和颇有争议的《苏醒》,此后便留学美国寻找她的艺术梦。比起后来居上的邬君梅,陈冲初到美国时发展并不顺利,1987年出演《末代皇帝》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文绣——邬君梅
这部影片对于饰演王妃文绣的邬君梅来说是个通向美国的机遇。1984年上影厂拍摄由黄蜀芹执导的影片《青春万岁》,还在上中学的邬君梅首次参演,那一年她16岁。在《末代皇帝》中演技还显青涩的她当时片酬只有600元人民币。但是拍摄此片后就赴美留学,后来星途坦荡,曾在华裔女导演王颖、英国导演格林纳威的影片中担任女主角。
◎简 评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影片《末代皇帝》曾席卷了当年奥斯卡奖的几乎每类奖项的提名,并且出乎意料地豪取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这是奥斯卡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惊人创举,是对一位勇于尝试各种挑战性题材和善于驾驭复杂史诗的意大利电影导演和他的国际制作团队的最佳彪炳。这部影片所表露的宽广视野与强大张力,至今仍令人难忘。影片通过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一生,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紫禁城内外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变革。影片的拍摄监督维托里奥·斯托拉罗与美术设计费迪南多·斯卡菲奥蒂更是用他们非凡的技艺细致入微和极致完美地重现了中国末代皇朝复杂而神秘的氛围。影片《末代皇帝》同时也成为研究历史政治变革中个人作用与意识的最佳范本。
◎获奖情况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8)
最佳影片 杰瑞米·托马斯
最佳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最佳改编剧本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马克·派普罗
最佳摄影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最佳剪辑 加布里埃·克里斯蒂亚尼
最佳音响 Bill Rowe / 伊万·夏罗克
最佳美术指导 Bruno Cesari / Ferdinando Scarfiotti / Osvaldo Desideri
最佳服装设计 詹姆斯·艾奇逊
最佳原创配乐 大卫·伯恩 / 坂本龙一 / 苏聪
第1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1989)
最佳外语片
第13届报知映画赏 (1988)
海外作品奖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 以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帝)的生平为素材的历史传记类影片,该片于1987年上映,曾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九项大奖,其配乐更是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对这部电影伴随序幕出现的那段音乐——《Main Title Theme》(英国作曲家戴维·伯恩作)映像深刻,这段音乐以中规中矩的中国鼓点打头,一声锣响,随之便是清脆欢快的打击乐,来自一种叫马林巴的乐器,这种本属于印第安人的乐器用在这段音乐中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国鼓稍显沉闷却不失庄重并贯穿整段曲调,成为主打节奏,而叮咚作响如流水般的马林巴则给乐曲增加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气氛,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清早宫人们穿梭忙碌的景象。紧随马林巴的是一段小提琴演奏,旋律如35 35 35261 35261,华丽,悠扬,稍有重复,简单却极富表现力。这段配乐还加入了琵琶,多种乐器衔接流畅,和谐,整体错落有致,将东方的宫廷韵味表现地淋漓尽致。这段音乐后来多次被其它影视剧采用,甚至连佳洁士牙膏的广告也用它作背景音乐,足见这段音乐有多经典。
电影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一开场便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极端恐惧而在洗手间自杀的镜头。从战犯们下火车开始,只有阴郁的电子配音,直到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不对头去敲洗手间的门时,大喊“open the door”,影片随之进入溥仪的回忆。 这年是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因不愿皇权旁落,急召醇亲王之子——三岁的溥仪入宫登基。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溥仪被接进宫,开始了作为末代皇帝的人生 。在影片中溥仪进宫时。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引入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一声凄厉的琵琶,管弦乐随之转为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后加入温柔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这段音乐名为《open the door》(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作)。
伴随着喇嘛们的诵经与神秘的号角声,溥仪其父醇亲王带进慈禧太后的坤宁宫,香烟缭绕的大殿里,钟声响起,阴森森的气氛预示着慈禧即将归西,所有人都肃立在慈禧床前,只有溥仪开心地穿梭在众人中,濒死的慈禧与天真无知的溥仪形成鲜明的对比,慈禧告诉溥仪他已被立为万年皇帝,随后便烟气了。伴着一声锣响,作法事的喇嘛们跳进大殿。
在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小溥仪面对烦冗的加冕仪式显得不耐烦。此时古筝与笛子及管弦乐的演奏更衬托出文武百官朝拜皇帝壮观的场面,此段为《First coronation》(登基)
至此,溥仪正式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他也再无选择自己人生的余地。 电影回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为亡国奴的溥仪在狱中终于和亲弟弟溥杰相见,这无疑给了溥仪一点安慰,溥仪看着溥杰的脸,电影回到两兄弟初次见面的情形,背景音乐仍是《Main Title Theme》,此时的溥仪应经6岁,懂得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肆意捉弄太监,可是这时距溥仪退位也只有几年时间了,所以重复看此片到此处时,总会觉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在其中。
当溥仪从溥杰口中得知自己不再是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时,先是不相信,斥责溥杰放肆,此时影片用了一段打击乐(与捉弄太监时的配乐相似)并加入了节奏婉转的箫声,将兄弟俩的追逐衬托得轻松、愉快,可当溥仪亲眼看到袁世凯的仪仗队进入紫禁城时,才明白自己如今成了可有可无的儿皇帝,而雪上加霜的是,隆裕太后遣走了乳母,此时电影另一段重要的音乐《Where is Armo》(阿嬷在哪)响起,管弦乐又一次营造了沉重、悲伤,后加入了中国的二胡、古筝、琵琶,与西洋乐一起将溥仪追逐乳母时的无助、无望表现出来。这段音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溥仪三岁失去母亲,此时有失去唯一是他感到安全和关爱的阿嬷,他看似至高无上,但却不曾真正决定过自己的一切,正如影片的一句台词:“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后仍是。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溥仪十四岁时,英国教师庄世顿进入了他的生活,溥仪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开始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皇帝,他开始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
本片中有一个溥仪与庄世敦进餐的片段,所用音乐是《Lunch》(苏聪作),这段音乐用了不连续的吹管乐,淡淡的打击乐,夹杂古筝、琵琶等中国乐器,沉静的音色,伤感的旋律, 与宫廷礼仪的复杂相辅相成,而镜头里,皇宫里的人们虽条件大不如前但依然尽力维持从前的排场,更显出一股悲凉的意境。
在影片中,溥仪得知自己母亲自杀,想回王府,但这本合理的要求也不得。此时出现了《First coronation》的旋律,管弦乐的沉重,如同那两扇禁闭的城门,不顾大喊“开门”的溥仪,将他禁锢在深宫中。气愤至极,溥仪爬上房顶,有高度近视的他在房顶上跌跌撞撞,非常危险,但电影中的配乐却是轻快的打击乐,与太监们的焦急在一起有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效果。
本片中溥仪选妃时所用的音乐《Picking A Bride》(选妃)有一段调皮的笛子演奏,伴以古筝的点缀和打击乐,富有趣味。紧随其后娶亲的鼓乐声也如此。
1924年夏,冯玉祥的部队包围了紫禁城,命溥仪及其家眷一小时内撤出。这时的电影背景仍是厚重的管弦乐主题。由坂本龙一所作的《The Last Emperor》主题曲变奏贯穿着电影始终。沉郁、悲伤、循环往复的主题音乐变奏仿佛昭示着溥仪曲折的一生。
影片最后,溥仪经历了移居天津、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流落苏联、十年牢狱、获得特赦,在《The Last Emperor》音乐的衬托下,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来到故宫,遇见了看门人的儿子,当他颤巍巍走向太和殿中龙椅,从坐垫下取出当年登基时太傅陈宝琛给他的蟋蟀,紫禁城的晚照将他的笑容衬托的就如那小男孩一般天真。同样的地点,溥仪却经历了仍生沧桑巨变。透过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我仿佛可以看到溥仪怎样从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转变成一个平民。电影要表达的不仅是溥仪的的一生,也该是每个人与其命运的抗争。
后记: 除了音乐,这部电影在声音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太监们为了让小溥仪洗澡时乖一点,转着圈围绕在溥仪身旁,哼着那京味儿十足的调子
溥仪追乳母是在故宫广场上奔跑时的喊叫,几声寒鸦嘶鸣,将紫禁城此时的破落、空旷表现的那么真实。
影片中的经典镜头,管理所所长被打倒,红卫兵小将们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革命女青年跳着文革是流行的忠字舞,齐喊“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滚他妈的蛋!” 还有一队孩子神情专注地操着手风琴。能在影片中看到这段歌舞,简直就是观众的福利。
曲目列表:
01. Ryuichi Sakamoto / First Coronation [0:01:46.66]
02. Ryuichi Sakamoto / Open The Door [0:02:54.33]
03. Ryuichi Sakamoto / Where Is Armo? [0:02:26.20]
04. Ryuichi Sakamoto / Picking Up Brides [0:02:39.46]
05. Ryuichi Sakamoto / The Last Emperor - Theme Variation 1 [0:02:19.13]
06. Ryuichi Sakamoto / Rain (I Want A Divorce) [0:01:49.46]
07. Ryuichi Sakamoto / The Baby (Was Born Dead) [0:00:55.80]
08. Ryuichi Sakamoto / The Last Emperor - Theme Variation 2 [0:04:28.73]
09. Ryuichi Sakamoto / The Last Emperor - Theme [0:05:54.16]
10. David Byrne / Main Title Theme (The Last Emperor) [0:04:01.10]
11. David Byrne / Picking A Bride [0:02:00.16]
12. David Byrne / Bed [0:05:00.84]
13. David Byrne / Wind, Rain And Water [0:02:18.42]
14. David Byrne / Paper Emperor [0:01:47.97]
15. Cong Su / Lunch [0:04:54.62]
16. Red Guard Accordion Band, The / Red Guard [0:01:20.66]
17. Ball Orchestra Of Vienna, The / The Emperor's Waltz [0:03:06.77]
18. Girls Red Guard Dancers, The / The Red Guard Dance [0:00:39.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