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 Q8 @7 Z+ t( C
* F. h+ l6 i* e# `( A \; T w1 |
◎译 名 偷自行车的人/单车失窃记/单车窃贼
◎片 名 Ladri di biciclette- N# B( m F1 P4 ~: E$ R
◎年 代 1948
◎国 家 意大利7 F# T6 y5 [3 w) _& A5 w" `
◎类 别 犯罪/剧情
◎语 言 意大利语5 r/ s& K1 d$ [3 A/ K5 @! J
◎上映日期 1948-11-24% f. N; i6 J$ {4 }: [0 K: q6 Y
◎IMDb评分 8.4/10 from 84,455 users/ {+ z5 k+ H8 i- C4 J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522/
◎豆瓣评分 8.9/10 from 29,117 users! w! t- M% N6 D" z+ u7 g
◎豆瓣链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873/; ]7 h# x$ G1 x m6 t2 K
◎片 长 93 分钟/Spain: 80 分钟(DVD edition); I: ]; [- J2 B) }
◎导 演 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主 演 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 Lamberto Maggiorani4 w0 [, M& i, u8 d9 @% J
恩佐·斯泰奥拉 Enzo Staiola0 r$ B4 q. W% g- r; f! W
莉安拉·卡雷尔 Lianella Carell
Gino Saltamerenda9 L9 w4 \ F6 j+ w* w1 V; x
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Antonucci
0 b0 a% X1 ^, u% f
◎简 介0 ]- q. I* q& Z* a
二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已失业多时的里奇(Lamberto Maggiorani)费劲千辛万苦获得一份海报张贴的工作后,却为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犯愁,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他用妻子的嫁妆--床单从换回已经当掉的自行车,不想,他的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盗。里奇同儿子布鲁诺(Enzo Staiola)寻遍罗马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他赖以活命的自行车,眼见无指望的日子又要降临,里奇决定以牙还牙,可是他的运气却没有别的小偷好。7 }( e3 g6 y; H;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世界电影史上的前十部不朽经典片之一。西方影坛的《偷自行车的人》,以黑白的影像刻画了中年男子里奇的生活境遇,围绕着自行车,它讲述的是另一份痛楚,生活的无奈,贫穷的烦恼!现在失业、下岗在我们周围也不鲜见,把五十多年前的这部《偷自行车的人》放到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看,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 S Q0 o! w+ M$ b
《偷自行车的人》(The Bicycle Thief)是意大利新现实(写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新现实主义从罗伯托·罗西里尼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到德西卡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形成一个高峰。新现实主义的特点是讲效实景和自然光效,采用非职业演员和反类型片处理方法。这个法则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在使用,包括我国的不少新晋导演。; L# f' [/ \5 E! p
《偷自行车的人》一片在评论上的成功,充分反映新现实主义美学在电影领域融合的一次高峰。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失业、贫困充斥社会的意大利,一名下岗工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当他倾其所有购买到一辆新车后,不料第二天就被偷走了。想尽所有办法仍无济于事,在各种压力下他终于走上了偷车的道路。5 }+ Q' C$ z8 l/ F/ s
本片强调“现实主义”,于是演员表演和场面调度方面几近全自然的形式,看本片时你很少会感到有人工导演过的痕迹,镜头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而且比较规范,让观众不会特意去注意到摄像机的存在。而且新现实主义一般很注重摄像机内部剪接,直接在拍摄现场完成分镜头,这样也会让影片产生一种自然感和流畅感。相比之下,国内某些写实主义作品那晃动的镜头反而不利于观众的全情投入。
尽管如此,导演在不少细节还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尤其在个人与群体方面处理得十分到位。片中有不少戏是就是描述男主人公一个人与多数人在意志上或在肉体上是对立的,对抗的。' g f0 h. [* R0 R6 | _3 ]
第一场戏,他在职介所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在旁边有上百人没有获得工作,那时候人群与男主人公的对立是内在的。而在中间一场大家在教堂内安静地作礼拜的戏中,男主人公却不得不为找到自行车而与一老头进行大声的争执,这在声音上就形成与大众的对抗。在影片后段,男主人公找到偷车的嫌疑人,但苦于没有证据,被嫌疑人的一群街坊邻居围攻,差点大打出手,这段主要是身体上的对抗。电影的最后一场戏,主人公由于偷别人的自行车被群众捉住,在饱受辱骂和打击之下,这时他的生理与心理的承受力可以说濒临崩溃,影片的情绪也积累到高峰。最后的一个镜头是从背部拍摄的全景,男主人公和他的小儿子低着头,慢慢地融入到了下班的人群当中,向前木然地行走,光线阴暗。
由于是黑白片,色调的转换通常是明和暗,而男主人公在失意的时候常常在阴影里走,在一场戏被愚弄后,一大群人站在阴影处看着他,他和儿子慢慢走在明亮的地方,却是逆光,这样面部就是一层重重的阴影,这也是让他彻底失望的一个写照。
同样的失业、下岗的故事,把五十多年前的这部《偷自行车的人》放到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看,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 I4 a2 v$ E! L" H
◎花 絮 ' P+ ^ {/ p$ E2 m& Y4 k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幕,是布鲁诺在穿过大街的时候差不多向前跑了两次,这并是不在预演排练之中的。因为当时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正好同时有两辆汽车经过。
·在电影杀青之后,男主角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倒是真的开始为寻找工作而发愁起来。 9 {2 n2 Y4 g9 k8 G6 ?
·前期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原来打算是让加里·格兰特出演男主角,而维托里奥·德·西卡则更加青睐于亨利·方达,当然了,这都是在他们决定采用全体业余演员之前的想法。- a+ p5 o( `/ `6 v7 _' n* }
·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业余演员,维托里奥·德·西卡决定不采用职业演员。
·里奇工作的时候,在墙上贴的一张海报,是丽塔·海华斯拍摄的电影《荡妇吉尔达》(Gilda 1946)。3 `: P5 T$ x+ C- {2 V7 n1 \: s" s7 s* c
·维托里奥·德·西卡表示,他是根据演员们走路的样子来选择他们的角色,包括布鲁诺和安东尼奥,
·《偷自行车的人》面世之初,被多数人视为一部马克思主义式的寓言,加上编剧柴伐梯尼本人还是一名意大利共产主义者,更有甚者,左翼作家卡挪夫批评影片结尾的处理“虽然有卓别林式的高尚但是削弱了社会批判色彩”。7 P, t! }8 C4 R+ N) p) P
·《偷自行车的人》在第一次发行的时候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1952年当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第一次发起国际范围内的电影人和影评家投票,该片被选为历年来最伟大的电影。投票每十年一次,在1962年《偷自行车的人》降到第六位,随后就跌落出了榜单。影片在1999年重新发行之后,新一代的观众得以看到了一部如此简单、直接和真实的作品,才发现“它是如此与众不同”。
◎幕后制作
: F. }4 H& Z6 W- m: d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i; \9 B# x$ x. C7 Z# p0 X' Z
1949年获得奥斯卡特别荣誉奖,历年来在大大小小的评选中都能入围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在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一部简单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演好一个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剧本最先是由意大利首席编剧塞萨·柴伐蒂尼创作出来,他联合了多位从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跃于影坛的重要欧洲导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为了这部电影而参观了一家妓院以及后来看面相女人的房间,这个女巫后来也成为影片中的一个角色。我们从这些记载中认识到,德·西卡以及编剧,完全的低成本制作,所有场景在罗马街头实地拍摄,以平民化的剧情推进,既不说教,也不升华,最彻底地接近那些战后的特殊时期,即意大利经济瘫痪、陷入困境的大时代背景,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G* {8 Y- N6 B: e( }# K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9 k, h7 D3 f4 F2 z6 Y5 \: c
《偷自行车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复述出来,剧本最初源于一则两行文字的新闻: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为了寻找他们丢失的自行车在罗马街头奔波24小时,结果一无所获。而在这部电影当中所要讲述的其实也就这么简单。" ^. a' @" o: t) Y
里奇是一个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条件是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实际上里奇没有车。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玛丽亚便把家里所有的床单拿出去典当。有了自行车之后,里奇从事的工作就是到处张贴海报,在电影院的广告栏里粘贴了巨大的丽塔·海华斯的电影海报,这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好莱坞光鲜亮丽的世界,一个是新现实主义的日常生活。玛丽亚于是去感谢预言里奇能够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里奇,把自行车放在门口也上楼去看。此时德·西卡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大家都以为当里奇回来的时候自行车已经被盗,但是它仍然还在。9 `! p0 N4 P/ ]4 X% d
随后,毫无疑问,车还是被偷了,被另一个需要工作的男人。里奇和他的儿子布鲁诺四处寻找自行车。在大城市罗马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连警察局也爱莫能助。终于里奇决定放弃了,他对布鲁诺说:“你必须活着同时忍受着痛苦。” 此时他已被绝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后,他问儿子:“想不想来点批萨?”于是他们烈士般地走进一家餐馆,安东尼奥甚至给自己要了点酒。稍后不久,里奇意外认出了偷车贼然后追踪他进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丑陋的围观者。警察的到来也没有起作用。终于在影片最著名的这段场景中结束,里奇妄想为自己偷一辆车,延续了偷车和贫穷的循环。& M y {( i6 J l+ `# H3 f! s# Q
. D* g7 R# Z. ], {, y9 o
◎影片评价$ f9 G$ y, S/ {$ E0 ?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经典之作,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的影片之一,它集中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影片触及到了意大利下层社会的生活,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其结构巧妙,演员的表演也真实自然,使影片看上去更具真实性且富有亲切感。影片中没有眼泪,却比后世大卖苦情的作品更令人痛彻心扉。/ e8 Y0 J" l, w. t4 N9 b) ~' O6 }
◎获奖情况
- j) s9 ]1 w! I! c$ Y1 Y+ Q. @7 f
1949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 y5 c6 c. _# e: m% Y4 k6 w! C2 G/ m
1949年美国评论会奖最佳影片、导演
1949年纽约影评人奖最佳外语片 ( h! s0 D' [9 S& h* P3 M
1950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50年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
1951年最佳欧洲电影4 }, |) ]' m. K4 {5 e) |+ g" [
1951年西班牙电影编剧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 Disc Title: Bicycle.Thieves.1948.COMPLETE.BLURAY-watchHD% b8 n+ F9 @- q
- Disc Size: 47,328,758,809 bytes. L" c/ m& G [5 U t5 f, c: M
- Protection: AACS
- BD-Java: Yes
- Playlist: 00001.MPLS
- Size: 26,361,974,784 bytes4 u( M+ e% W8 t3 h7 a
- Length: 1:29:27.320 ~+ h* N/ s$ x9 O
- Total Bitrate: 39.29 Mbps# _- n$ l" C- ]! Z
- Video: MPEG-4 AVC Video / 34969 kbps / 1080p / 23.976 fps / 16:9 / High Profile 4.1
- Audio: Italian / LPCM Audio / 1.0 / 48 kHz / 1152 kbps / 24-bit/ w5 O0 `' ?. K P
- Audio: English / Dolby Digital Audio / 1.0 / 48 kHz / 192 kbps6 R/ y! D6 A7 E/ u$ z6 i4 f
- Subtitle: English / 30.038 kbps
[color=rgb(51, 102, 153) !important]复制代码
|
|